德国对以色列的支持:重写对大屠杀的责任

德国对以色列的无条件支持政策,被称为“国家理性”(Staatsräson),
常以对大屠杀——即对六百万犹太人的种族灭绝——的愧疚来正当化。
然而,这一叙事掩盖了自私的动机,旨在通过将大屠杀的责任归咎于
巴勒斯坦人,特别是哈吉·阿明·侯赛尼(Haj Amin al-Husseini),来
重写历史。德国利用死者的沉默和压制活人的反对意见来转移其罪责。
本文论证,德国对以色列的支持更多是为其自身利益服务,而非道德 上的赎罪。

“国家理性”与大屠杀愧疚叙事

自二战后,德国通过赔偿和支持以色列来面对其对大屠杀的责任,
将其呈现为道德义务。2008年,默克尔总理称以色列的安全是德国
“国家理性”的一部分,这一立场被奥拉夫·肖尔茨(Olaf Scholz)
重申。2024年,肖尔茨表示,即使内塔尼亚胡和加兰特因加沙战争罪
行被国际刑事法院(ICC)发出逮捕令,他也不会在他们访问德国时
逮捕他们。德国还镇压反种族灭绝抗议活动,称其为反犹主义。这
表明其动机超越了愧疚,包括通过指责巴勒斯坦人来重写历史。德国
对歪曲事实——如夸大侯赛尼角色——的沉默,暗示了一种转移罪责 的策略。

历史歪曲:归咎于哈吉·阿明·侯赛尼

哈吉·阿明·侯赛尼,1921-1937年耶路撒冷大穆夫提,自1941年起
与纳粹合作,制作反犹宣传并为党卫军(Waffen-SS)招募人员。
杰弗里·赫夫(Jeffrey Herf,2016)、大卫·莫塔德尔(David Motadel,
2014)和奥弗·阿德雷特(Ofer Aderet,2015)的研究证实,他对
大屠杀的决策没有影响。种族灭绝始于1941年,早于他1941年11月
与希特勒的会面,由《我的奋斗》(1925)中的纳粹意识形态驱动,
并由希姆莱、海德里希和艾希曼执行。

尽管如此,夸大侯赛尼角色的说法依然存在。2015年,内塔尼亚胡
暗示侯赛尼启发了希特勒的种族灭绝,这一说法被 Yad Vashem 驳斥。
德国对这些歪曲的沉默助长了将巴勒斯坦人与纳粹罪行联系起来的
叙事。侯赛尼于1974年去世,无法反驳指控,使其成为理想的替罪羊。

德国政策的自私动机

德国支持以色列服务于多种自利目的:

1.  全球形象:与以色列结盟使德国显得已改过自新,掩盖其作为
    大屠杀肇事者的角色。
2.  转移罪责:容忍关于侯赛尼的神话将注意力从德国的责任上
    转移,涉及20万至50万名执行者(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)。
3.  内部控制:禁止亲巴勒斯坦抗议(2023-2024)压制辩论,
    强化“国家理性”作为绝对义务。
4.  地缘政治:支持以色列与美国利益一致,确保经济和军事伙伴 关系。

这些动机表明,德国的政策旨在最小化其历史罪责。

让死者和生者沉默

指责侯赛尼利用了他的死亡——他无法抗议。与此同时,德国通过
镇压反种族灭绝抗议活动让活人的声音沉默,称其为反犹主义。这
将对以色列的批评等同于否认大屠杀,扼杀了关于加沙的辩论,
自2023年以来已有超过4万人死亡(联合国)。德国的巴勒斯坦人
面临监控和限制,进一步边缘化。这种双重沉默强化了指责巴勒斯坦
人的叙事,证明了德国政策的合理性。

真正的责任:诚实面对过去

德国对大屠杀的愧疚需要诚实面对,而不是指责巴勒斯坦人。
种族灭绝是德国的罪行,如纽伦堡审判所确立。为了赎罪,德国应: -
揭穿关于侯赛尼的神话,防止巴勒斯坦人被指责。 -
允许公开讨论以色列的行为,不将其等同于反犹主义。 -
批判性地评估对被控战争罪领导人的支持。

若不如此,“国家理性”将成为服务其利益的工具,而非道德义务。

结论

德国对以色列的支持,以大屠杀愧疚为由,是一种自私的策略,
旨在重写历史。通过容忍关于侯赛尼的歪曲和压制反对意见,德国
指责巴勒斯坦人,利用死者的沉默并边缘化生者。这转移了德国对
大屠杀的唯一责任,服务于国际形象修复、内部控制和地缘政治目标。
真正的赎罪需要拒绝歪曲事实,放大被边缘化的声音,而不是延续
以牺牲历史正义为代价掩盖德国罪责的叙事。